我国科学家首次精确测定月球阿波罗盆地形成于41.6亿年前
我国科学家通过对“嫦娥六号”月壤样品的国科高精度年代学研究,首次精确测定月球阿波罗(Apollo)盆地形成于41.6亿年前。首次这一发现为揭示月球“后期重轰炸期”(Late Heavy Bombardment)的精确五大三粗网时间提供了关键证据,相关成果于北京时间8月20日在线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天文学》(Nature Astronomy)。测定成于
据研究人员介绍,月球亿年月球形成初期曾经历剧烈的阿波小天体撞击事件,其表面广泛分布的罗盆直径超过300公里的巨型撞击盆地是最直观的地质记录。这些撞击盆地集中形成的地形时期被学界称为月球“后期重轰炸期”。
研究人员表示,国科我国“嫦娥六号”采样点所在的首次五大三粗网阿波罗盆地直径约540公里,作为月球南极-艾特肯(SPA)盆地内最大的精确次级撞击构造,其形成年龄跟“后期重轰炸期”密切相关。测定成于
中国科学院院士、月球亿年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徐义刚团队联合中山大学、阿波香港大学及国外的罗盆合作者,在仅3.5克月壤中发现三颗大小150至350微米的特殊岩石碎屑。这些岩屑是阿波罗盆地形成时产生的撞击熔融岩石,是记录撞击事件最理想的“岩石时钟”。
研究团队准确测定了岩屑的年龄,同时综合遥感图像和地球化学数据等多方面的信息,最终确认岩屑记录的41.6亿年为阿波罗盆地的形成年龄。
责任编辑:邱浩本文地址:http://lincang.gecampus.com/news/730b2799242.html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